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大明英华 233章 戚畹废庄(上)

熟悉徽州商人说话和昆曲发音的郑海珠,此前去兵部领敕命,听张铨下属们说话时并不吃力。

但说书先生又不同,市井中人,夹杂了诸多北地俚语,外来人辨别起来,自然费力些。

郑海珠听出头绪后,不免有些吃惊,向边上一桌问道:“大哥,先生说的是传国玉玺?”

那被问的食客长衫整洁,腰间一块刻着姓氏的牌子,应是码头货行的牙人。

这一行用后世的话说,个个都是社交牛人,再遇上礼貌问事的小妇人,顿时滔滔不绝起来,讲得比说书先生还卖力,将传国玉玺当年被太祖从蒙古人手里夺回来、建文帝靖难之役中带着远遁、如今又出现在中原大地,囫囵着说了一遍。

郑海珠对什么玉玺一出、蝗虫避退之类的瞎扯毫无兴趣,只是纳闷,靖难之役都过去多少年了,怎么又忽然成了说书的题材。

在松江,士子们虽也会议论当年建文帝削藩的对错,但并不涉及玉玺再现这种神叨叨的消息。

民间传播造神之讯,如后世的舆情,多数是有人授意。

前头说书先生收了尾,匆匆去赶下一个场子。郑海珠便将另一桩疑惑拿出来,请教牙人,京南怎地忽然水稻丰收的景象。

牙人脑袋灵光,一听就笑道:“大姐上回来,是两年前吧?去岁初,朝廷让左御史管咱京郊的农事。他是南方人,懂水稻,把这个渠塘那个闸坝的修建起来,还免两税、发耕牛,从河北招人来种地。”

“左御史?”郑海珠心道,应该就是左光斗。

算算时间,不是他还有谁。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