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190 章 ˇ 和谈
自北虏使团赴京 , 已有一个多月 。 偏偏这和谈互谈之事 , 双方却迟迟不能谈拢 。
说来此事本是北虏剃头挑子一头热 , 大齐立国以来 , 与北虏交战百余年 , 从起初的兵出草原到如今只能缩边自保 , 落差不可谓不大 , 彼此之间更是早已仇深似海 。
况且还有先帝身殒之仇横亘在前 , 当今天子蒙受先帝之恩才有机会登临大宝 , 无论是出于兄弟之情 、 昔日君臣之义 , 还是服天下之人心 , 都不能不为先帝报仇 。 而先帝之死 , 叛贼萧定邦是直接凶手 , 与萧定邦勾结 、 提兵南下的北虏则是间接凶手 。
而今大齐实力尚弱 , 不足以报仇血恨也就罢了 , 试问天子怎能答应与仇敌嬉和 ?
一旦答应 , 岂不是成了 “ 忘恩负义 “ 之徒 ?
故而天子绝不能点头首肯此事 。
否则史笔如刀 , 骂名足留干载 。
然而如今的大齐已是经不起战乱 。 若是强硬拒绝北虏所求 , 天佑之变近在督前一一尽管前车之鉴在前 , 早有准备的大齐朝堂绝不会允许又一次天佑之变发生 。 然一旦北虏叩兵南下 , 遭殃的总是大齐百姓 。 在当下阶段 , 与之硬碰硬绝非明智之举 。
这就造成了两难之局 。
好在朝堂上终究是有机灵的臣子 , 意识到天子的为难之处 , 鸿肮寺卿许义第一个站出来 , 义正词严 , 慷慨激昂 , 先言明如今齐军衰弱之现状 , 又列举勾践卧薪尝胆 、 吕为国忍辱等诸多先例 , 只道先帝之仇不可不报 , 劝陛下为天下黎民暂时相忍 , 取得发时间厉兵秩马 , 来日再报此仇 !
这一番高情商的发言顿时化解了天子的困局 , 让天子有了不必与北虏死磕的理由 。
别说天子 , 百官都是长舒口气 。
此前天子为难 , 他们亦为难 。
打仗费人又费钱 , 俏若边境战火连天 , 如今百废俱兴的大齐哪里有余力重振国
力 ? 永昌以来山河日下的社稷何时才能中兴 ?
何万年等主张改革的臣子尤其不愿看到如此局面 , 反对改革的张澎等考臣想到八年前引燃北方的战火 , 亦是不肯轻启战端 。
然而天佑之变形同死结 , 不为先帝报仇 , 为臣人者有何面目立足朝堂之上 ? 俊使劝谏天子与北虏和谈 , 岂非成了秦桧之流 ?
鸿肮寺卿许义的发言化解了大家的烦恼 。 故而大齐与北虏之间才有了和谈的基础 。
一一不是与敌嫩合 , 而是忍辱负重 。 不是不报国仇 , 只是来日方长 !
但仅仅只有和谈的基础远远不够 。 至今一月有余 , 彼此唇枪舌剑 , 进展堪称龟速 。
北虏的要求只有两条 : 一是和亲 , 二是互市 。 偏偏还加了一句 : 一切依永昌旧例 。
何为永昌旧例 ? 当年永昌皇帝与北虏签订的互市盟约 , 简直亏到了姥姥家 。 看似友好平等的通商 , 北虏得到了宝贵的丝绸 、 茶叶 、 食盐等重要物资 , 大齐这边收获的却只有一批战力不济 、 血统不纯的劣马 。
什么叫狮子大开口啊 !
永昌皇帝当初擅杀大将 , 定下这等名为五市 、 实为乞和的条约 , 本就令天下不耻 ; 更别说当初永昌皇帝差点将淮阳公主推出去和亲 , 至今想来 , 都令天子耿耿于怀
故而两条要求天子一条也不肯应 , 只差当场发作 , 让元穆等人打哪儿来回哪儿去 。
反观北虏 , 大齐君臣提出的条件同样令他们为难 : 必先斩萧贼 , 而后才可言互市 !
一一在大齐君臣看来 , 提出这等条件已经够 「 忍辱负重 “ , 够委屈先帝的了 。
暂时不能轻启战端 , 那就拿罪魁祸首萧定邦的人头祭拜先帝 , 总不能什么都不
做便与北虏握手言和罢 ? 此事传出 , 让天下人如何看待当今天子与朝堂上的衮衮诸公
如此也算是让北虏拿出诚意 。 拿不出来和谈便不得进展 , 反正大齐不怕一直拖着 。
“ 先杀萧定邦 , 才能谈互市 ?“ 得知这一条件的三王子元穆差点破口大骂 ,“ 萧定邦那厮 , 非我王廷之臣 。 其人桀骜难驯 , 不服王庭 , 他犯下的事 , 与我王何干 ?2“
一一换句话说 , 压根不是我们的人 , 叫我们拿他的人头来赔罪 , 好生没有道理 !
一一他们从哪变出萧定邦的头来 ?
代表天子 、 负责洽谈的鸿股寺卿许义一万个不信 : 呵呵 , 你说不是你们的人就不是你们的人 ? 当年若非此人通风报信 , 北虏大军能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