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老子就是要当皇帝 第五百六十二章 半岛三分

承顺七年十二月的最后几天里,大楚帝国举行了一场的御前会议,九名御书房参务大臣全都参与。</br></br> 会议的主题非常简单,那就是商讨高丽半岛的处置问题,顺带也会商讨李氏君臣的处置。</br></br> 和往常的御前会议一样,罗志学高坐在龙椅上,除了会议开始的时候说了两句场面话后,就是开始了闭目养神……任由臣子们自行讨论。</br></br> 会议的最开始,就是商讨是否要把高丽半岛直接纳入帝国统治范围,还是说不直接统治,依旧和过去一样只是把高丽半岛当成一个藩属国。</br></br> 关于这一点,众人还是有一些顾虑的,主要是考虑到高丽半岛面积也不算小,半岛内的民众也是数以百万计,而这些人的语言风俗和中原汉民大有不同,直接统治起来比较麻烦。</br></br> 虽然高丽半岛长期受到儒家文化辐射,其中上层民众普遍学习汉字,基本上是个朝鲜士子都能写、看汉字,但是基本上都不会说汉话……或者说,其实也能说,只是发音不一样……高丽人念汉字的发音,和汉语发音差别极大。</br></br> 别说高丽人了,就算是中原地区里的不同地区的汉语发言,差别也很大,要不然也不会有专门的官话了。</br></br> 历朝历代的官话非常重要,有了统一的语言以及文字,才让华夏文明延续数千年而不断,而这个官话在历朝历代里虽然一直在变化,但是依旧有着非常清晰的脉络。</br></br> 这种变化并不是旧话被直接废除,直接引用新话,而是在旧话的基础上不断的演变……怎么说呢,今天的普通话是从三四千年前的中原洛阳一带的话演变来的。</br></br> 华夏早期几千年,夏商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,一直都是在中原地区,准确的说是洛阳一带,这个时期形成了通用的雅音。</br></br> 后来历朝历代的官话,普遍都是以中原洛阳音,或是洛阳音融合其他土话演变而来的。</br></br> 唐朝时期采用的是洛阳音为官话,晋代时期南迁,洛阳音融合了金陵土话,形成了新的金陵官话。</br></br> 宋朝,在北宋时期和唐朝一样采用洛阳音,南宋虽然南迁,不过大体上也沿用了洛阳音。</br></br> 元朝除了蒙古语外,通用语则是采用洛阳音为基础,融合了一部分幽州地区的土话,形成了所谓的北平音。</br></br> 明朝时期的官话,则是所谓的南京官话,这个南京官话其实也是中原洛阳音为基础,融合了部分金陵土话的新官话。</br></br> 朱棣北迁后,南京官话进入北平,又融入了部分元代时期的通用语,即北平音的声调,然后在明王朝里形成了声调有所变化的南京官话。</br></br> 虽然都称之为南京官话,但实际上明王朝早期和中后期的南京官话是有着细微的差别的,这种差别也不是人为的,而是长期的语言融合演变的。</br></br> 等到大楚帝国,礼教部以明王朝官话为基础,仔细专研了诸多古书,制定了新的大楚正音,称之为金陵官话……只是吧,虽然礼教部自诩自己搞出来的金陵官话是延续上古时期的雅音,但实际上还是明王朝的中后期南京官话……</br></br> 毕竟官话这种东西,要的不是什么严禁不严谨,也不是是否和上古时期的雅音一样,而是要普及……你说的话别人能听懂,这才是官话……</br></br> 所以,大楚帝国的金陵官话,其实也是明王朝的官话……两者之间没啥变化。</br></br> 但是在偌大的华夏地区里,使用官话的人其实不多的,通常来说只有读书人,闯南走北的商人才会说官话,绝大部分普通人说的还是当地的土话。cascoo.net</br></br> 别说在交流蔽塞的古代了,就算是在后世二十一世纪里,不会说普通话的人,尤其是中老年人依旧数以千万计。</br></br> 会说普通话,但是日常依旧以当地土话进行交流的人更是数以亿计。</br></br> 大楚帝国里,绝大部分民众日常说话,其实都是当地土话,只有读书人会从小学习官话……毕竟不懂官话可没办法做官。</br></br> 面圣的时候,你叽里呱啦说一堆鸟语,人家皇帝难不成还要给你配个翻译啊!</br></br> 而高丽半岛地区里,当地读书人能看,能写汉字,甚至他们的官方文字也是汉字,但是吧……读音不一样。</br></br> 某种程度上来说,这些高丽半岛的读书人的汉语读音,也是当地的汉语土话。</br></br> 而语言不通,将会是一个比较大的麻烦,直接设立统治的话,中原派过去的官员只会说官话,却是不会说当地的汉语土话……而当地的人能看能写,但是不会说金陵官话。</br></br> 两者之间的交流,恐怕也只能通过文字了。</br></br> 嗯,以前明王朝乃至东掳人和李氏王朝之间的交流就这样,要么是通过翻译,要么是直接笔谈……</br></br> 大多时候为了省事,都是直接笔谈的!</br></br> 但是很显然,光靠笔谈是不能统治偌大一个半岛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