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五代十国往事 第1020章 杨家将

【杨家将】

杨业,原名杨重贵,河东太原人,父亲是麟州刺史杨弘信。初追随河东节度使刘崇,刘崇建立北汉,提拔杨业为建雄军节度使,坐镇边关重镇——代州,杨业在此长期与契丹人作战,令契丹人闻风丧胆,人送外号“杨无敌”,后被刘崇赐国姓,更名为“刘继业”,排在刘承钧子侄辈。太宗灭北汉后,杨业归附大宋,太宗复其本姓杨,又去掉了北汉色彩浓重的“继”字,从此改名为杨业。

因杨业长期在代州抵御辽国,所以太宗仍旧让他坐镇代州,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,而杨业也没有辜负这份信任。

此前辽景宗三路伐宋,杨业作为潘美的副手,在雁门关大破辽军,击毙辽国驸马爷,生擒辽军总指挥李重诲,威震雁门关。杨业也因功获封云州观察使。据说从此之后,辽军望见“杨”字大旗就惊慌溃散。

木秀于林风必摧之,何况杨业有个天生的缺陷——降将出身,这也是导致他日后牺牲的一个重要原因。同事们嫉妒他,总是暗中诽谤,向赵光义打小报告,而赵光义则把所有诋毁他的奏章统一打包并转发给杨业,以示对他的绝对信任。

“雍熙北伐”时,潘美挂帅西路军总司令,杨业仍为副司令,取得了初期的大胜。随着曹彬主力的大溃败,宋军全线收缩,潘美等退回代州,而太宗又命令潘美将云、应、朔、寰四州的百姓迁徙到内地,所谓贼不走空。然而当潘美接到移民任务的时候,十万辽国援军已经抵达战场,收复失地,且已经攻克寰州。

杨业提出了一条方案,总体思路是通过佯攻牵制的方式,让云、应、朔三州吏民内迁(寰州已经失陷,甭想了)。

监军王侁却指责他畏敌不前,还拿他的外号“杨无敌”冷嘲热讽,说你素来号称“杨无敌”,如今手握数万精兵,却胆小畏缩,难道是有别的什么想法吗?一旁的刘文裕也跟着煽风点火,附和王侁,而总司令潘美则默不作声。

“得非有他志乎?”

这对于降将出身的杨业来说,无疑是致命指责。杨业悲愤交加,说我杨业不是怕死,而是时局对我军不利,此一去不只是死我一人,而是要拉数万将士共赴黄泉!既然你们怀疑我贪生怕死,那我就先去死好了(今君责业以不死,当为诸公先死耳)。

杨业率部直趋朔州,与辽军打团。临行前,杨业泣别潘美,说我本是北汉降将,早就该杀,承蒙皇上宠爱,非但没有杀我,还授我兵权,我每时每刻都在想着杀敌报国,酬谢圣主,今日前往迎敌,是必败之战、必死之局,你们非让我去,那我就去……随后指着不远处的陈家谷,继续说道:我尽量把敌人引诱到此,诸军务必在此列阵张弓,设下埋伏,到时候咱们一起夹攻,或许还有翻盘的希望,否则的话,我部就将被全歼!

潘美于是与王侁设伏于陈家谷。

英雄所见略同。杨业让潘美、王侁在陈家谷设伏,而辽将耶律斜轸也让国舅爷萧达凛在后方设伏。

很快,杨业与耶律斜轸照面,两军短兵相接,耶律斜轸诈败后撤,杨业紧追不放,等进入萧挞凛埋伏圈后,伏兵四起,杨业败退。

从这个节点往后的故事,宋辽两国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表述,先看辽国人的记载:

杨业败退到狼牙村,因自己姓“杨”,与“羊”谐音,故而认为狼牙村不吉利,不肯进驻,经部下苦劝,才极不情愿地驻村休整。但辽军攻势太猛,最终宋军溃散,杨业中箭被俘。耶律斜轸得意洋洋,来到杨业面前挑衅羞辱道:“你专业抗辽三十年,如今有何脸面来见我们(汝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,今日何面目相见)?”杨业则卑躬屈膝地道歉求饶(继业但称死罪而已)。三天后,杨业死亡,人头被耶律斜轸快递给萧太后报功。

再看大宋的记载:

潘美、王侁起初确实按照约定在陈家谷设伏,然而等了不到一天,王侁就派人登高了望,侦查前线情况,汇报说辽军被杨业打退。“既然辽军败退了,那咱走吧。”王侁即刻率领所部撤退,潘美阻拦不住,于是也回撤了二十里,随后就听说杨业大败。“既然杨业已经败了,那咱更得走了。”于是潘美、王侁不顾杨业死活,一路南撤。

真相是:

时间临近傍晚,经过一日苦战的杨业且战且退,终于成功退至陈家谷。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杨业彻底绝望了,陈家谷无一兵一卒。杨业近乎崩溃,捶胸顿足,此时,杨业身边尚有百余勇士,杨业对他们说道:“一切都完了,死定了。你们还有父母妻子,就不要陪我死在这里了,你们想办法各自逃命去吧。”结果将士们表示不愿离开杨将军,愿一起取义成仁。温泉关有斯巴达三百勇士,陈家谷有杨家将一百勇士,最终,这些忠勇的将士们无一生还,全部壮烈殉国。

部将王贵,弓马娴熟,在战斗中亲自射杀数十人,直至箭矢用尽,在与敌人的贴身肉搏中,又砍杀数人,随后壮烈殉国。

杨业身中数十创,血流如注,仍坚持格杀百余人,最终因战马重伤失去行动力,才被辽军擒获,而他的儿子杨延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