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目录
关灯 护眼
加入书架

五代十国往事 第605章 谁主中原3

4,换血

耶律德光不信任汉人,在很短时间内,给朝廷内部进行了大换血,把朝廷中的重要岗位和地方各军镇都换成值得信任的同志。

在进入汴州的当天(正月初一),耶律德光任命枢密副使刘敏为汴州代理市长(权开封尹事)。

提拔张砺为宰相(同平章事),李崧为枢密使、太子太师,冯道为太傅,和凝为翰林学士,赵莹为太子太保,刘煦为太保,冯玉为太子少保。

这些人属于“前朝元老”,然而耶律德光最敬重的是李崧和冯道,其他人只是政治花瓶,所以很快就把花瓶打包,送到了老家,命赵莹、冯玉、李彦韬率领三百骑兵押送石重贵一家去黄龙府安置。

以这个不光荣但很艰巨的任务,把这几位排除在了核心决策层之外,空享其名而无有其实。

以上是对中央权力的分配,下面是对地方事务的划分:

以幽州留守刘曦当洛阳留守;以耶律娄国(耶律倍次子)当滑州节度使;以耶律阮(耶律倍长子)的姐夫潘聿燃为沧州节度使;以赵延寿的儿子赵匡赞为河中节度使……

肥水不流外人田,几大重镇基本都在耶律德光的嫡系手中。耶律德光自信满满,大笔一挥,签发了一大摞人事调令,几乎把天下藩镇全都换了一个遍,而他的操作并不是移镇,而是直接顶替、替换。

这波操作是在太秀,节度使们会凭耶律德光的一纸诏书就乖乖交出权力吗?后文将会详述。

5,打谷草

自从后梁被推翻之后,所有的中原统治者们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:缺钱,缺粮。

有部分学者从气候的变迁来解释“王朝周期率”,提出了大冰期、小冰期等概念,角度很新颖,也有一定的道理,当然也面临着诸多质疑。但是五代十国时期的乱象真的与气候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。

从后梁末期,一直到后晋灭亡,连续三个朝代、七个皇帝,都可用套用一个模板:连年天灾,缺粮,缺钱。

耶律德光也绕不开这个问题。实际上,他的处境更加不堪,因为游牧民族的军队有个特点,就是没有后勤供应。

这是两种天赋树最明显的差距。

对于农耕文明的中原人来说,后勤补给是军事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,兵法云“兵马未动,粮草先行”,现在的军迷们也津津乐道,说打仗就是打后勤,外行人对比双方的作战武器如坦克、装甲车,而内行人却对比双方的后勤保障系统,如战地医疗、燃油弹药补给等等。

而对于游牧文明的契丹人来说,根本不存在后勤保障一说。那士兵吃什么呢?抢敌人的呀。

所以历朝历代,游牧民族南下袭扰,对边境地区打砸抢烧,给中原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。

如今耶律德光入主汴州,占领了中原,仍然沿袭这一优良传统。

赵延寿建议耶律德光及时转变管理思路,要给军队发军饷、军粮,供养军队。

耶律德光非常轻蔑地拒绝了。胜利者是不会向失败者学习经验的,胜利者对自己的制度有着充分的自信。军队当然要自谋生路,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,老百姓家里不是有粮食、有钱吗?抢过来就是你的军饷、军粮。

既可以减轻政府的工作,又可以解决军粮军饷问题,还能使军队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昂扬的斗志,何乐而不为?

耶律德光命令契丹骑兵四处“牧马”,“打谷草”,实际就是劫掠百姓。以汴州为中心,东到濮州、曹州,西到洛阳,北抵黄河,方圆数百里成为了无人区,百姓要么被杀死,要么因粮食被抢走而饿死,牲畜也被抢夺一空。

耶律德光还命令主管财政(判三司)的刘煦拿出巨额赏钱,说我们契丹三十万大军,千里迢迢消灭了后晋,将士们必须要得到应有的奖励,赶紧掏钱!

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国库空虚,哪里有钱发犒赏?

耶律德光不管这些,怎么搞钱,你们自己想办法。

除了印假钞,那就只能一个办法了:搜刮百姓。

百姓早成穷鬼了。

耶律德光:“谁有钱,我就挣谁的钱。当然,穷鬼也不能放过。”

于是出动军队,在汴州城挨家挨户地强行征缴,别说老百姓,连宰相、大将在内,所有人都要出钱。刮尽汴州地皮,还是不够,于是又派出军队到周围各州搜刮。凡是敢不交或者敢藏匿的,格杀勿论。

等终于凑出来这笔巨额费用后,耶律德光却没有发给他的部下,而是封存在皇宫,成为他的私人财产,供他自己挥霍。

打谷草、搜刮钱财这两件事,让契丹人的形象一落千丈,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,都对契丹人恨的咬牙切齿,之前对契丹“解放者”的一切憧憬在那一刻全部化为乌有,人们都希望会有一位汉人英雄揭竿斩木,带领大家把契丹人逐出中原。

这个人马上就来。

6,天下太平

耶律德光下令,从今往后,天下不准再制作武器铠甲,不得再购买军用马匹,以防止中